擦亮潍坊的文化名片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07日 | ||
提及潍坊,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轮廓。从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描绘的“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的繁盛景象,到如今遍布市区的文化古迹,潍坊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这些散落于城市各个角落的文化遗珠,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潍坊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文化名片。 在潍坊众多的文化名片中,位于老潍县城胡家牌坊街的十笏园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踏入十笏园,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繁华而又古朴的年代。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潍县首富丁善宝购得这处宅院后,不惜重金进行改扩建,使得这座宅院在3000 多平方米的范围内,院落、水池、亭榭、迴廊、书斋客房等布局精巧,紧凑而不拥挤,充分体现了清代北方宅院建筑的高度艺术水平。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在《说园》中赞叹:“潍坊十笏园,清水一池,轩榭浮波……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 十笏园的名字,听起来似乎有些谦逊,仅有十个笏板大小,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丁善宝,这位豪绅兼文人,中过举人,能诗文,他为这座私家宅院取名十笏园,既是一种自谦,也是一种戒满。他亲笔题写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家训,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殷切期望。十笏园不仅是丁氏家族的聚居地,更是潍县历史的缩影。它见证了潍县的繁华与沧桑,承载了无数的故事与传说。 十笏园的前身是明代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居。胡家四代为官,政绩昭著,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朝廷下令修建“恩锡四世坊”立于门前,十笏园门前的胡家牌坊街由此得名。此后二百余年,胡邦佐的故居多次转手,直至丁善宝购得并进行改建。十笏园建成后,丁善宝撰《十笏园记》告诫后人,十笏园乃养静之区。然而,世事无常,十笏园自建成起就与时局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潍县古城的重要历史见证。从袁世凯复辟到军阀混战,从抗日战争到潍县解放,十笏园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 除了十笏园,潍坊还有众多其他值得一提的文化古迹。比如位于向阳路的小黄楼,这座由丁叔言所建的楼宇,在抗战期间成为日本宪兵队驻地,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占据。潍县解放初期,小黄楼是潍坊特别市委的办公地,许多发展生产、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都出自这里。如今,小黄楼被作为党性教育基地,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继续传承和发扬着潍坊的红色文化。 沿着向阳路向西约百十米到达芙蓉街,右手边不远位置便是赫赫有名的陈介祺故居。陈介祺的父亲陈官俊号称帝师,曾做过道光帝和太子的老师,陈介祺因被赏戴花翎而被称为陈大花翎。陈介祺辞官回潍后,潜心研究金石、考古,所收藏国之重器毛公鼎震惊世人。正是受其影响,潍邑金石之风久盛,以打造千百年金石之都为主旨的陈介祺文化艺术节也成功举办过多届。陈介祺故居附近的增福堂社区文化底蕴也相当丰厚,除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味蕖故居外,胡镜心、王旭夫、陈秉忱、郭兰村等名人都曾经在这里居住。 十笏园周边更是文化古迹林立。关帝庙始建于宋代,元、清时重修,是市区存续时间最长的古建筑。潍坊古称北海,为纪念孔融任北海相,宋代在潍州公署后的城墙上修建孔融祠,清康熙年间挪至关帝庙内。老潍县城墙墙高壁坚,虽然如今已大部分拆除,但通过向阳路两侧的残缺城墙,仍能领略到当年的壮观景象。沿城墙下北马道街向西进入颐园小区,细细观察主干道北侧的储藏室地基,甚至还能探寻到古城墙的某些踪迹。潍坊的文化古迹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状元胡同,这条在爱国路上的小巷,虽然长不足百米,但却在短短二十七年内接连出过曹洪勋、王寿彭两位状元,这在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曹洪勋任陕西巡抚期间,开办延长油厂,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他还长于书法、画竹兰,故宫、颐和园等处均留有墨迹,十笏园的牌匾也是曹洪勋题写的。王寿彭则是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曾任第一任校长,他的事迹和成就至今仍被潍坊人所传颂。 除了这些著名的文化古迹外,潍坊还有许多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文化宝藏。比如郭宅街上的松园子古民居,里边有四处巡府故居、一处举人故居,以及多处商贾故居,刘鸿翱、郭梦龄、刘忠干等都曾在此居住。这些老宅子虽然历经沧桑,但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和韵味,让人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 潍坊的文化古迹不仅是一座座建筑、一件件文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们见证了潍坊的繁华与沧桑,承载了无数的故事与传说。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这些文化古迹也面临着保护和开发的双重挑战。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十笏园为例,这座古老的宅院如今已成为国家4A 级景区,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然而,与杭州西溪湿地等著名景区相比,十笏园在游客接待、设施配套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可以借鉴杭州西溪湿地的经验做法,设置一票制的观光电瓶车,由导游带领游客游览,途中穿插讲解地方人文故事,既解决了游客的参观游览难题,又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了文化资源。 同时,十笏园文化街区的管理和运营也值得深思。虽然街区的管理已经下了很大功夫,但市场尚未完全培育起来。街区内的风情小吃餐车几乎全是外地的品牌,这对于展示潍坊本地的文化特色非常不利。既然是争创东亚文化之都,就应该以展示潍坊本地的文化特色为主。潍坊本地的文化资源丰厚,十笏园文化街区尚有很大开发利用空间。可以在充分考虑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采取政策扶持等措施,增加风筝、木版年画、扑灰年画、红木嵌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肉火烧、杠子头火烧、朝天锅、和乐等特色美食的制作体验、消费门店,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能够亲身体验潍坊本地的手工艺品和美食的制作过程,拓宽文化旅游渠道。 此外,夜晚的十笏园文化街区也可以借鉴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经验做法,适当设置些文化表演场所为有才艺的人提供展示的舞台。时间久了,十笏园就会成为散发着浓浓文化气息的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街区,重现“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的繁盛景象。 潍坊的文化古迹是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它们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潍坊人精神的寄托和象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这些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潍坊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潍坊这座美丽的城市,共同为潍坊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们漫步在潍坊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时,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文化古迹。它们或许已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却是永恒的。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潍坊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名片。 |
||
|
||
【关闭】 | ||
|
||